血管性皮肤病
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内儿科教研室
皮肤性病学教案
课程名称 皮肤性病学 撰写时间 2009年1月
课 次 |
第十二次课(2学时) |
教学内容 |
血管性皮肤病 |
教学目的 |
掌握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了解变应性血管炎的、结节性红斑和白塞氏病的临床表现;了解血管性皮肤病的分型及白塞氏病的分型 |
本课内容 学习指导 |
重点: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难点:血管性皮肤病的分型 |
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结合临床对应的疾病举例以加深印象 |
自学内容 |
白塞氏病的分型 |
教学时间 的分配 |
过敏性紫癜: 1学时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0.5学时 结节性红斑: 0.4学时 |
课后小结 |
血管性皮肤病是原发于皮肤血管壁的一类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紫癜是一种累及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特征为皮肤粘膜出现淤点、紫癜和淤斑,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和肾脏病变,血小板计数正常。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变应性血管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真皮、内脏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过敏性炎症性疾病。病程慢性,常反复发作。按内脏受累的轻重分为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和变应性系统性血管炎。Behcet病(白塞病),又称为眼-口-外生殖器综合征,是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疾病,通常主要累及皮肤粘膜,严重眼、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肺脏、胃肠道等亦可受累,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结节性红斑是一种发生于皮下脂肪间隔的血管炎性疾病。急性发病,易反复发作,好发于春秋季节,青年或中年女性多见。 |
血 管 性 皮 肤 病
一、概念:原发于皮肤血管壁的一类炎症性疾病。组织病理改变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壁及周围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样变性和肉芽肿形成。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常见为感染、药物、食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尤其是病毒和细菌感染。发病机制主要与III型变态反应有关,部分与II型与IV型变态反应有关。
三、分类:
(1) 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
(2) 淋巴细胞性血管炎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
结节性红斑
(3)肉芽肿性血管炎
Wegener肉芽肿和面部肉芽肿
第一节 过敏性紫癜
一、概念:是一种累及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特征为皮肤粘膜出现淤点、紫癜和淤斑,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和肾脏病变,血小板计数正常。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二、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单纯型):皮损通常好发于足背和小腿伸侧,常对
称分布,严重可泛发全身。皮损为淤点、紫癜、淤斑和出血性斑丘疹。不同时期皮损呈现不同颜色如紫红、暗紫红、暗红、青紫、黄红、黄褐、淡褐色等。
(2)关节症状(关节型):通常累及踝、膝关节,可单侧亦可双侧受累,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
(3)消化道症状(胃肠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血便。可先于皮损发生,易导致误诊。
(4)肾脏损害(肾型):即紫癜性肾炎。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反复发作可引起慢性肾炎。
三、临床诊断:
(1)典型的皮损
(2)外周血PLT检查
(3)注意有无关节、消化道和肾脏损害,并进行鉴别诊断。
四、临床处理原则:
1.寻找并消除致病因素,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寄生虫病,去除病灶(如扁桃体炎、龋齿等),避免服用可疑药物及食物。
2.单纯型紫癜可服用降低血管通透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钙剂等。
3.对关节型紫癜可试用非激素类抗炎药及氨苯砜等。
4.对腹型、肾型紫癜,除上述治疗外,对症处理。可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第二节 变应性血管炎
一、概念:是一种主要累及真皮、内脏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过敏性炎症性疾病。病程慢性,常反复发作。按内脏受累的轻重分为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和变应性系统性血管炎。
二、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皮损通常好发于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水肿性红斑、风团、斑丘疹、丘疹、紫癜、淤斑,在上述损害基础上可出现水疱、大疱、坏死和溃疡。如皮损重可引起受累肢体明显红肿、疼痛。
(2)系统损害:关节、消化道、肾脏、肺脏、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受累出现相应的表现。
(3)全身症状:与皮损相平行的高热、血沉增快等。
三、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真皮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官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管壁纤维蛋白样变性或坏死。血管壁及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白细胞破碎和RBC外渗。
免疫病理:血管壁有IgG和C3沉积。
四、临床处理原则:
1. 防治感染,去除慢性感染灶和停服可疑药物。
2. 口服维生素C、潘生丁、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氨苯砜等
3. 皮损广泛、症状严重者可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20mg~40mg/d。
4. 雷公藤制剂也有效。
第三节 Behcet病
一、概念:Behcet病(白塞病),又称为眼-口-外生殖器综合征,是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疾病,通常主要累及皮肤粘膜,严重眼、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肺脏、胃肠道等亦可受累,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感染因素:主要是病毒、链球菌和结核杆菌的感染。
2.遗传因素:不同种族发病率差异较大,并且部分患者具有遗传背景。HLA关联性分析表明白塞病与HLA-B51密切相关。
三、临床表现:
1.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至少发作3次,是诊断的必要条件。本症状见于98%的患者,且多数为首发症状。口腔溃疡发生于舌、颊粘膜、牙龈及腭等处,呈圆或椭圆形疼痛性溃疡,直径2mm~10mm,境界清楚,中心为淡黄色坏死性基底,周围为鲜红色晕(图19-4)。持续1周~2周后消失,不留瘢痕,但亦有持续数周最后遗留瘢痕者。
2.眼部损害 占43%,主要为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结膜炎和角膜炎,重者可发生脉络膜炎、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萎缩及玻璃体病变,可导致青光眼、白内障和失明。
3.生殖器溃疡 80%的患者有此症状。好发于龟头、阴道、阴唇和尿道口,也见于阴囊、肛周和会阴等处。溃疡外观和病程与口腔溃
疡类似,但发生次数较少,数目亦少。
4.皮肤损害 ①结节性红斑样损害:好发于下肢,尤以小腿的皮下结节多见,蚕豆至胡桃大,疼痛和压痛,皮肤颜色淡红、暗红、紫色不等,几个至10余不等。病程一月左右消失,但新损害不断出现,极少破溃。②毛囊炎样损害:见于头、面、胸、背、下肢、阴部等处,损害多少不一,反复发作,特点是顶端为小的脓头,周围红晕较宽,细菌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③同形反应:用生理盐水皮内注射,无菌针头皮内刺入,以及静脉穿刺等,均可在受刺部位于24小时左右出现毛囊炎和脓疱,48小时左右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此种反应阳性者达40%~70%,对本病诊断有价值。
口腔溃疡、眼部损害、生殖器溃疡及皮肤损害可先后发生,有时无眼部损害,则称为不全型。
5.其它系统表现 还可出现关节、胃肠道、肺、心、肾、附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病变。
四、临床分型:完全型、不全型和可疑型。
五、诊断依据:
(1)口腔溃疡
(2)外生殖器溃疡
(3)眼部病变
(4)皮肤表现
(5)针刺反应
六、临床处理原则:
(1)积极寻找并消除致病因素。
(2)全身疗法: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干扰素。
(3)局部治疗。
第四节 结节性红斑
一、概念:是一种发生于皮下脂肪间隔的血管炎性疾病。急性发病,易反复发作,好发于春秋季节,青年或中年女性多见。
二、临床表现:开始可有发热、肌痛和关节酸痛。数日后双胫前对称发生疼痛性结节,表面皮肤逐渐发生红色隆起,直径约1cm大小,有压痛。结节逐渐增多,每侧数个至10余个不等(图19-3)。少数可发生于大腿及上臂。一般经数周可自行消退,不破溃。患者多为青年或中年女性,好发于春秋季节。部分患者结节持久不退,炎症及疼痛较轻,持续1年~2年亦不破溃,称为慢性结节性红斑或迁延性结节性红斑。
三、组织病理:真皮深层血管周围慢性炎症浸润,脂肪小叶间隔中小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四、临床处理原则:
(1)积极寻找并消除致病因素。
(2)注意卧床休息。
(3)抗过敏
(4)糖皮质激素
(5)10%的碘化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