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室介绍 > 皮肤科 > 健康教育

新生儿皮肤的特点及出生后改变

发布时间:2014-04-02来源:原创点击:13214次

  新生儿皮肤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出生不久肤色、完整性等许多方面发生改变,但这大多是暂时性表现,可能不用治疗。许多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抱着幼儿辗转各医院就诊。因此,了解新生儿的皮肤特点和常见一些变化实属必要。

  1新生儿的皮肤解剖特点

  1.1表皮和真皮:新生儿体表面积约0.21m2,占成人仅1/7,但重量占体重的比高达13%,表皮厚40?为成人的80%,早产儿只有20~25?,角质层薄,因而对外用药物吸收能力强;在单位面积基底层内成熟的黑色素颗粒数目较成人少的多,黑色素生成能力低于成人,在基底膜区,新生儿较平直,半桥粒小体、基底板层复合体已经形成,与成人相同,但是未成熟儿皮肤易于形成水疱。真皮乳头层和网织层分界不明显,皮下细纤维多,与成人相比弹性纤维中的弹性蛋白较少,到3岁时才趋向近似成人,而成纤维细胞远多于成人。

  1.2皮肤附属器:有些新生儿或未成熟儿表面附有胎毛,粗而色素丰富。皮脂腺在宫内即有分泌活动,出生时见全身皮肤有大而发达的皮脂腺。6月胎儿小汗腺及汗管即完成,生后1~6日始有发汗功能,发汗从颜面开始即而手掌和躯干,但新生儿靠蒸发散热的量比成人低20~30%,皮肤小汗腺数目在出生时即达高峰以后不在增加。

  1.3神经与血管:神经与血管网的构筑于生后2~3月与成人构造相同,皮肤血管从乳头下层向网织深层纵横交错发展,构成微循环基础。出生时乳头层下血管尚未形成,仅真皮上层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吻合网形成,故新生儿皮肤呈红色,生后3个月才与成人血管构造相同。

  2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皮肤改变

  2.1胎脂:是刚娩出的新生儿全身覆盖的脂类物质,由表皮脂质和表皮残留物积聚形成,多分布于背部、肩胛区、颈部、腋窝、股部和会阴部。作用是保护皮肤、促进散热,未成熟儿的脂质黏着性强可能还有防止脱水的作用。因胎脂有防御作用,所以初次洗浴时最好不要去除,以自然吸收为易,以减少皮肤感染的机会。另外,新生儿的皮脂腺较旺盛,分泌物氧化后形成皮脂酸对皮肤有刺激作用,个别发展为脂溢性皮炎,以头皮最重,成油腻性黄色脂痂、皮屑,改善喂养及停乳后即渐自愈,可用酮糠唑洗剂原液稀释成3%浓度分数次逐步洗去。如果油痂下红肿渗水当及时就医。

  

  2.2生理性红斑:发生在上眼睑和枕部的淡红色斑片最常见,常见于出生1~2天后,可诊断为橙红色斑;其次两侧肘窝处可有境界不鲜明的红斑,多为压迫绑缚引起,因上肢自由活动后而消退,以上两种情况均无须处理。另外尚有肘窝以外其他处的片状红斑,要与新生儿中毒性红斑相鉴别,全身弥散分布小点状红斑,不高起皮面,淡红色斑块呈离心性增大边缘高起皮面的环状红斑等,一般持续数天消退均无须处理。

  2.3红色丘疹:表现为面部、躯干或肛门周围孤立性红色丘疹。数天可消退。

  2.4鼻部皮脂腺肥大:明显的分布在鼻尖处呈点状或粟粒状丘疹,根据皮肤颜色一般呈黄白色,也可出现在鼻背、颈部或颞部皮肤。持续存在,多数7~8天可消退,长者6月左右自然消失,不用治疗。

  2.5新生儿粟丘疹:生后3周内表现为黄白色1mm大小坚硬丘疹,周围无炎症反应,分布于鼻尖、鼻翼、颊等处,很少发生于四肢或躯干,是因毛囊皮脂腺开口处阻塞,皮脂腺堆积所致,大约在1个月左右脱皮后自然消失,不需处理。

  2.6皮肤附属器息肉:表现为单发的皮肤色或浅红色小结节,半球形,一般见于乳房或乳晕附近,可坏死脱落,必要时局麻下电干燥法切除。

  2.7处女膜息肉样水肿:是阴道前庭部息肉状肿胀,平均发生时间出生后2天,一般5~6天可自然吸收消失。

  2.8乳腺肿大:生后3~5天出现,2~3周后消退。

  2.9新生儿一过性脓疱性黑皮病:在出生时或二十四小时内全身出现水疱或脓疱,边缘会有鳞屑,而后形成色素沉着。水疱或脓疱在3天内即可消失,但色素沉着可持续3个月之久。

  3新生儿期常见皮肤病

  3.1新生儿脓皮病:新生儿一方面由于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差,皮下血管丰富,局部防御机能差易擦伤而致感染;另一方面新生儿颈部、腋下皮肤皱褶多,适于细菌生长和贮存,再加上皮肤的屏障功能脆弱,且皮肤中含水量较多,PH值较高,利于病原菌的生长,有统计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近90%在皮肤粘膜,新生儿皮肤医院感染率为7.69%,一般易发生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耳后,特别是腋下最多见,主要以脓疱疮和脐炎为主,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乙型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特别是早产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脐部是新生儿的一个创面,是细菌入侵的重要门户,加上尿布覆盖,有时处于潮湿状态,处理不好易引起感染。

  有些新生儿面部出现毛囊性脓丘疹,与奶水洗脸有关,民间流传奶水洗脸好的说法,但奶水给细菌的繁殖提供了营养基。

  3.2新生儿中毒性红斑:又称新生儿过敏性红斑,是一种新生儿期极为常见的现象,发生率大约为30~70%。由于新生儿早期微生物暴露,某些球菌寄居在毛囊上皮组织中引起的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表现为受压部位的皮肤上出现孤立散发的红斑样皮疹,或多或少,直径约1厘米或更小些,或融合成大片。红斑中央有小的白色或淡黄色的风团,高出表面,有时散布一些疱疹,疱液无菌。为一种良性病变,很可能对免疫系统的成熟非常重要,可以不用治疗。

  3.3新生儿痱子:与环境潮湿温度高,空气流通性差有关,特别是当地习俗如:焐门、加帘子、窗户紧闭。多见于炎热的夏季,周围环境气温较高,出汗过多,致使汗腺导管口阻塞,汗液外漏至邻近组织形成。皮疹多发于前额、颈部、躯干、腹股沟等处,初始皮肤发红,继而出现针尖大小丘疹或丘疱疹,甚至脓丘疹,周围绕以轻度红晕,以头面和背部多见。

  3.4新生儿湿疹:分布多对称,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扩展至全身,常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尖到粟粒大小丘疹,严重时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瘙痒较重,患儿常易哭闹不安,多与异位体质有关。

  3.5新生儿黄疸: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升高引起的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的症状,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生理性黄疸胆红素代谢特点①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②血清胆红素:足儿<205.2?mol/L(12mg/dl);早产儿<257?mol/L(15mg/dl)。需及时就医排除病理性黄疸。

  3.6先天性梅毒:多为早产儿,皮肤损害常见生后2~3周左右出现,皮疹为散发性或多发性,成圆形、卵圆形或彩虹状,紫红或铜红色浸润型斑块,外围有丘疹,带有鳞屑,多见于口周、臀部、手掌、足跖,重者分布全身,骨膜炎的存在可致局部皮肤肿涨触痛明显。可行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试验检查来作出诊断。

  3.7新生儿皮肤念珠菌病:念珠菌病多见为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病原菌主要来自母亲产道、婴儿室医护人员或未洗净消毒的尿布、奶瓶等。但口腔的念珠菌可经胃肠而达肛门,引起腹泻或肛周炎,出现肛周皮肤黏膜红斑、丘疹、水疱、糜烂、脱屑。进一步扩大,可波及整个尿布区。也可在尿布皮炎基础上继发本病。

  3.8新生儿单纯疱疹:患有阴部疱疹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被感染的机会较多,感染的类型包括皮肤、眼、口腔、脑甚至播散性感染。多数在出生后4~7天出现发热,重者伴发呼吸困难、黄疸、肝脾肿大。该病凶险,预后差。

  3.9尿布皮炎:俗称“臀红”,或叫尿布红斑,是一种发生在婴儿尿布包裹部位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新生儿皮肤非常娇嫩,出生后又离不开尿布,由于被大小便浸湿的尿布未能及时更换,尿中的尿素被粪便中的细菌分解,产生的氨刺激皮肤引起炎症。皮疹可向外延及大腿内侧或腹壁等处。

  3.10新生儿痤疮:几乎全发生于男婴,出生后不久,于面颊、额部等处,出现少许丘疹或黑头粉刺,也可形成脓庖。病程经过不同,一般数周内即可消退,不留痕迹。有的丘疹、脓庖持续数月,可遗有凹陷性浅疤。需要鉴别的有新生儿的碘、溴痤疮疹,常表现为严重的脓疱或肉芽肿样损害,且喂奶母亲有服碘。溴化合物史。轻症不需治疗,待其自然消退。重症可采用消炎、抗感染、防止形成疤痕等对症措施。需注意的是到青春期大多患重型痤疮。

  以上列举了几种新生儿皮肤的特点及出生后改变,作为临床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鉴别这些特殊表现和异常现象之间的关系,可有效地避免过度治疗或误诊、误治。

专题

返回首页|走进医院|医院新闻|科室介绍|就诊指南|医护动态|党建园地|教学科研|医院文化|联系我们

临沂市妇幼保健院 滨河院区:罗庄区清河南路1号;大学院区:兰山区聚才六路;启阳院区:兰山区启阳路187号。
健康咨询热线:400-6090-776 Copyright@2019 All right reserved.
本网站疾病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依据;本网站医院图片及商标权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转载。
临沂市妇幼保健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30001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