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妇幼人· 每周一星】李婷婷:博学成医,厚德为医
李婷婷,山东医专第一附属医院(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大学院区)儿科护师,曾于烟台毓璜顶医院进修学习,擅长儿科重症护理、儿童常见过敏源点刺、肺功能检测、哮喘病人的长期管理。
时光流转,初心不改
时光如白驹过隙,从2006年到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工作至今,李婷婷已在儿科工作了14年。14年间,从儿科病房到儿科重症监护室再到儿科门诊,她也在不断的积累、总结、提升。谈及这么多年来的工作感受,李婷婷说,有时候觉得儿科的道路越走越窄,窄到百分之一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但作为医务工作者,护理工作事关患者健康甚至生命,不得不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细致入微。有时候又觉得儿科的道路越走越宽,工作中多一分细心,患者就少一分担心,多一分责任心,患者就增加一分信任。当自己沉下心、俯下身,耐心地与孩子们交流、与患儿家属沟通时,当自己打开心扉以爱心、细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时,他们也给予了更多的信任,这份信任让自己感到欣慰与满足。
钟南山院士说:“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是一旦选择了它就要用终生的热情和忠诚来对待它。”李婷婷说,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她一直坚信这个职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从2002年SARS到今年的新冠肺炎,医务工作者始终舍小家为大家,冲在“战疫”第一线,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个职业的神圣。而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是承载所有美好愿望的基础,作为儿科护理工作者,李婷婷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去解除孩子的病痛,让更多孩子恢复健康,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栉风沐雨,拨云见日
最初接触儿科护理工作时,李婷婷业务水平还不高,如何与患儿有效沟通并提高穿刺技术,让初出茅庐的她倍感棘手。为了尽快适应儿科工作,李婷婷专门买了儿科护理方面的相关书籍,每天下班就学习研究儿科的护理技巧,上班时再向有经验的同事进行请教,并且不断加以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婷婷的沟通能力和穿刺技术得到了有效提高,也因此赢得了家长和孩子的信任。
李婷婷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医务工作者,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为患者解除病痛的能力。14年来,处在不同的阶段,李婷婷也在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学习新的儿科知识,不放弃每一次学习机会。2016年,李婷婷赴烟台毓璜顶医院变态反应科进修,学习到了更多过敏性相关知识。日常工作中过敏源点刺实验是临床医生为过敏体质宝宝诊断的有力依据,通过实验能够帮助长期湿疹、腹泻、鼻炎、慢咳患儿找到原因,回避过敏源,缓解病情。
儿科护理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特殊,接触对象都是孩子,相当一部分患儿还很小,不太会表达,难以对病痛的位置和性质进行具体准确的表述,加强巡视频率,细心观察病情变化,多与孩子家长交流或者借助评估工具,让患儿能更直观的表达感受也成了李婷婷的工作日常。
医者仁心,真情相待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面对儿科群体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需要更加注重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李婷婷曾看过这样一段话,话中讲到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能够看好病人的疾病,说明你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不仅要看好病人的病,还要有悲天悯人之心,对待病人像亲人一样。第三重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李婷婷说,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是与患者保持良好、有效沟通的前提,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非待修的机器,更应关注病人及家属的情绪而非只是简单地下达指令。李婷婷自己不仅是一名护理人员,更是一个母亲,深知孩子面临病痛折磨时,作为家长的担心和焦虑,因此在工作时她不仅耐心抚慰孩子的情绪,同时也做好家长的安抚工作,用心与爱交流。
2010年初,一个4岁的孩子因病情危急,被收治到重症监护室,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后,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因为重症监护室是不允许留有陪护人员,年仅4岁的孩子,生着病,家长不在身边,面对陌生的环境,内心难免感到恐慌,李婷婷便和全科医护人员一起给他鼓励,每次操作都耐心安抚、解释。几天以后,孩子度过危险期,转入普通病房,但每次当她下班的时候,都会发现这个孩子和父母一起在监护室门外等她,一直到康复出院,孩子每天都会出现在监护室门口。从业多年,每当李婷婷回忆起那段时间时仍会感到温暖。14年来,也正是这样的耐心沟通,让李婷婷跟许多孩子及家长成为了朋友。这些都是她从事护理工作的动力,虽然护理工作累,压力大,但每当看到自己护理的患儿逐渐康复时,便感觉自己的价值又得到了实现。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有快乐、有感动、有辛苦,但正是这一件件的往事,成就了今天的李婷婷,也让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愿每一个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这也是李婷婷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