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护理天地 > 健康教育

急诊科:愿你听到“发热”时,不再“慌了神”

发布时间:2022-06-26来源:原创点击:5494次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工作在繁忙而且压力重重的儿科病房和门急诊,每天都能见到形形色色的因为孩子“发热”而“慌了神”的家长。那么,发热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让家长们伤心劳神呢?下面让我们来揭开儿童发热的神秘面纱,一一回答家长们最常问的问题。


“我家孩子体温37℃了,是发热吗?”


那么,什么是发热,发热是一个症状名,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37.3℃称为发热。37.3~38℃是低热,38.1~39℃是中等度热,高热是39.1~41℃,超高热在41℃以上。


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感染性发热

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后引起的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包括物理、化学因素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及创伤或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

2.变态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病人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等。

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降低,尿量减少及皮肤散热减少,以及水肿组织隔热作用,使体温升高。某些皮肤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也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学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孩子发热了,吃饭得注意啥?


1.首先要多喝水,保证液体入量。发热时患儿热量消耗大,水分丢失多,要多喝白开水,出汗多时还要在水中略加些盐,以补充丢失的盐分。

2.发热会使体内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导致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疾病本身可增加机体的能量消耗,会出现电解质和热量摄入不足,因此除了多喝白开水以外还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水分、有一定热量的食物,如苹果、菜汤、大米粥、牛奶等,应少食多餐,以每日6~7次为宜。

3.当发热,但病情不是很严重,没有严重呕吐和腹泻等情况时,不应过度忌口。

4.母乳喂养儿应少量多次哺喂,以免引起吐泻等消化不良症状;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粥、面条等;幼儿及较大年龄儿童发热期应给予流食、半流食或软食,宜清淡,不油腻,忌辛辣、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5.退热后饮食不应恢复太快或急于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应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以免导致消化不良和胃肠不适。


孩子发热了,作为宝爸宝妈在家里需要如何护理呢?


1.尽快测量体温

发现儿童发热时,家长应尽快测量体温,建议采用体温计进行腋温测量。

2.降温处理

对发热儿童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5℃或伴明显不适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药物应严格按照说明书建议的剂量口服,口服解热镇痛药后,会大量出汗,应及时更换衣服,使孩子舒适。解热镇痛药使用后多在30~60min体温开始下降,如果发现患儿持续嗜睡、精神反应差,或出现热性惊厥,应及时寻求医师的帮助。

3.多饮水

胃口差、出汗、呼吸增快、代谢增快等会导致入量不足,因此应让患儿多饮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4.保证空气流通用和休息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通风时尽量避免对流风;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以促进身体康复。

儿童发热可以用物理降温吗?物理降温有哪些方法?

儿童发热可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温水外敷、温水浴及退热贴等。采用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或适当时间的温水浴,或减少穿着的衣物,均可以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退热贴、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也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不推荐以下物理降温措施用于退热治疗,包括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因为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寒颤、起鸡皮疙瘩、哭闹)。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方法通过冷却皮肤降温,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加强产热(寒颤)和进一步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来对抗物理降温的作用。

新生儿和3月龄以下婴儿发热如何处理?

对于新生儿和1~3月龄婴儿且无明确局部病灶的发热处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应正确测量体温。腋下温度在新生儿病房中常作为标准的体温测定方法,但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反映核心体温(直肠温度反映了核心体温),因此在评估1~3月龄婴儿因感染所致的发热时,腋下温度一般不作为评估发热的标准。

2.确定新生儿体温增高是否由于衣服或被子过度包裹所致,应松解衣服和被子,并在15~30min后再次测定体温,如此时婴儿体温恢复正常,就认为不存在发热。

3.新生儿和1~3月龄婴儿发热时,应减少穿着的衣物、打开包被进行散热,每15~30min监测体温;较少使用温水外敷额头、退热贴等方法降温;2月龄以下不推荐使用退热药物,也不推荐用乙醇擦拭;擦拭后的乙醇蒸发可引起快速皮肤降温,引起寒战;也存在乙醇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的风险。

4. 3个月龄以下,体温≥38℃的婴儿、尤其是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不完善和感染时临床表现不典型,推荐住院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疗。

孩子发热寒颤(打哆嗦)时,应持续物理降温还是保暖?

发热寒颤时,不适宜采用物理降温来退热。发热体温上升期患儿会感到发冷或恶寒,出现寒颤、皮肤苍白等现象,机体产热增加。此时进行物理降温,会明显增加患儿的不适感,加重发抖、寒颤的症状,引起机体更明显的产热反应。

在患儿发热寒颤时要注意保暖,改善发热患儿的舒适度,可适当为患儿添加衣物或盖上被子,注意保暖的同时也不宜将患儿包裹太紧、太厚,可根据其发热状态增减衣物。患儿居住的环境温度也要适宜,调节室内温度,使患儿感觉温暖舒适为宜。

孩子发热时给多穿衣服、多盖被子捂汗可以吗?

不可以。在体温上升期,若患儿出现畏寒、寒颤等症状,可适当为患儿增添衣物保暖以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在发热持续期,由于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尚不完善,太多、太厚的衣物或被子不易散热,反而可能导致患儿体内热量储积出现高热。在婴儿中,过度保暖或捂闷还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脱水。对于发热患儿,应采用退热措施提高儿童舒适度,物理降温方法见上一问,不可盲目增加大量衣物。

希望以上科普知识可以为这些“慌了神”的宝爸宝妈们减去不必要的焦虑和烦恼,让大家更了解发热,更有信心和底气面对发热。



专题

返回首页|走进医院|医院新闻|科室介绍|就诊指南|医护动态|党建园地|教学科研|医院文化|联系我们

临沂市妇幼保健院 滨河院区:罗庄区清河南路1号;大学院区:兰山区聚才六路;启阳院区:兰山区启阳路187号。
健康咨询热线:400-6090-776 Copyright@2019 All right reserved.
本网站疾病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依据;本网站医院图片及商标权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转载。
临沂市妇幼保健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30001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