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和睡觉有什么区别?
答∶ 麻醉科医生在工作中经常向病人解释说,全身麻醉就像睡了一觉,但是其实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只是为了安慰病人而已。麻醉和睡眠都是意识水平的降低。 而意识是大脑皮层功能的表现。如果将人体比作一家企业,那老板毫无疑问就是大脑,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是其核心管理层。周围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通讯网。负担着将管理层的意见下发各部门(循环,呼吸,消化),同时也要随时接受下级的回馈、监督下属工作状态并汇报给高层。 老板劳苦功高,却也养尊处优。好吃好喝不算,连续工作超过一定时间就要关门休息。脑的重量占体重的2%-3%,但其所需要的血流量则占心输出量的15%-20%。全身麻醉技术应用至今已有160多年,目前我国每年有大约6000万患者经历麻醉和手术,他们中至少2/3会接受全身麻醉治疗。
在临床上,全身麻醉并不是打一针这么简单,而是有如下三个过程∶ 诱导期(从清醒到麻醉状态)、维持期(不断应用麻醉药物以维持在一定麻醉深度)、恢复期(停止上使用麻醉药或使用逆转麻醉药物,使病人恢复意识)。 病人全麻后表现为∶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需要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体验不到疼痛,因此,全麻需要给予镇静药、肌松药及镇痛药。 由于麻醉药物是强力抑制药,可明显的景响病人的生理功能,因此需要严密监控病人的脑电意识深度变化、循环(血压、心率等)、呼吸、酸碱平衡等,可有效指导或调整治疗措施,增加手术病人安全性。根据脑电,可将睡眠分为觉醒、北非快动眼睡眠、快动眼睡眠三个连续阶段。 全身麻醉是由药物引起的意识消失状态, 是非生理过程。 不容易收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状态需要麻醉药物来维持。 全麻与睡眠的相同点人们习惯把全麻引起的意识消失称为"睡眠"状态。 与睡眠一样,全身麻醉也表现为可逆性的意识消失、无记忆、无自主活动和对相应强度的刺激不产生反应,已有的研究表明全身麻醉和睡眠享有部分相同的调节机制。
全麻与睡眠的不同点人体的睡眠-觉醒变换是一种主动调节行为,而全身麻醉则是通过药物诱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抑制。脑干存在两个直接调节皮层状态的睡眠中枢,分别是蓝斑核和中缝核,仿佛是睡眠的一对开关。当以中缝核为主的神经元通路为主导时, 人体进入睡眠状态,反之讲进入清醒状态。 清醒和睡眠之间通过特定信息传导系统进行意识信息管理。当没有足够的刺激激活此系统时,等于是告诉老板∶ 没有机要急需处理,该歇息了。 大脑皮层的意识水平随之降低。 反之,如果有强烈或者大量的刺激 (比如大量的喧闹声、推操),那么信息传导系统就会将大脑唤醒,提醒其进入工作状态,即觉醒。在施行全身麻醉时,不单单是大脑皮层,几乎全部的中枢神经都受到了抑制。当然,大脑皮层最为敏感。其次才是较为低级的中枢。
这种从高级功能到低级功能,从轻微到重度的不同抑制水平,被称为麻醉深度。早在乙醚麻醉的年代,人们就总结发现了,全身麻醉在不同深度下是具有不同的表现的∶ 第一期(镇痛期)∶大脑皮质知觉中枢被抑制,痛觉消失,知觉障碍类似幻觉,但意识清楚,所有反射仍然存在。第二期(兴奋期)∶ 大脑皮质受到抑制而低级中枢功能尚存,从意识消失至出现深快而规律的呼吸为止。表现呼吸、i循环、i反射及肌张力兴奋亢进。本期禁止任何刺激。 第三期(外科麻醉期),反射渐次消失,病人循环呼吸稳定。 从规律的呼吸开始至呼吸麻痹为止,适合外科手术。第四期(呼吸麻庳期)∶ 延髓生命中枢受抑制,呼吸停止,循环系统衰竭,若不立即施救,病人将因呼吸麻痹而缺氧死亡。
全麻更像是"昏迷"状态通常人们认为麻醉就是让人睡觉。 但新的科学研究证明,麻醉其实是让人进入一种无意识的昏迷状态。发表在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麻醉状态下的大脑更像是一个进入了深度昏迷的大脑的状态,更像"可逆转的药理学昏迷",而非一般所说的"深度睡眠",虽然其脑电活动相似。 《洛杉矶时报》也曾报道称,人们通常认为麻醉是"睡着"的状态,但实际上,麻醉是让人进入"昏迷"状态。虽然睡眠的最深状态与麻醉的最浅层状态"有些相似",但睡眠通常包括一系列阶段,全身麻醉的病人在手术中一般处于某种特定阶段,而这一阶段更类似昏迷。 全身麻醉时,大脑变得"非常、非常安静"。 大脑神经元活动受到"显著抑制",这种现象也发生在昏迷中。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治疗昏迷,提高麻醉水平。
阅读:1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