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骨盆修复不等于盆底康复,您知道吗?
在产后42天查体门诊经常有产后妈妈问:“医生,你们医院有骨盆修复吗?”
“没有呢,我们做的是盆底康复。”
“那我生孩子不是开了十个骨缝吗?你们怎么能不做骨盆修复呢?我开的“骨缝”不修复怎么回去呀?”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骨盆修复≠盆底康复,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骨盆?
骨盆,顾名思义就是由骨头构成的盆子。它由髋骨、骶骨、尾骨组成,通过关节、韧带和肌肉连结在一起。骨盆位于身体的正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需要能够活动,又需要稳定。
划重点:骨头具有坚实的物性,是不可能通过外力来改变大小的,即使经历了生产也不会因此而变大。只有肌肉和韧带才具有伸缩性,肌肉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变长变短从而实现其收缩的生理功能。
那“骨缝”会不会变大呢?
成年女性参与骨盆环的“骨缝”即位于骨盆前面的耻骨联合,和后面的骶髂关节。它们只有几毫米宽,属于微动关节,是由坚韧的韧带和纤维软骨连接的,几乎不具有可动性。孕期在孕激素和松弛素的作用下,使韧带的松弛性加强,这个时候这些连接处有微小范围活动,为分娩做好准备。比如正常人两耻骨之间距离约4-5mm,可允许0.5-1mm的移动。孕期随着激素水平的变化,此间隙可增宽2~3mm。然而间隙超过10mm 时,通常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下肢难以负重,不能行走,抬腿、翻身困难等等。所以,患有耻骨联合分离的孕产妇很常见的表现就是耻骨处疼痛,在活动时更明显。检查时患者耻骨联合处压痛明显,拒按。如有上述疼痛需要来盆底康复中心做低频电治疗,疗效显著。
那老百姓说生孩子要开十个“骨缝”开的是哪里呢?开骨缝,是民间对女性生产时的俗称,大家都传,女人生孩子时骨头与骨头接缝都开了所以痛,所以叫开骨缝。
专家说事实:
宝宝在子宫里长大,分娩时要通过子宫颈和阴道。医学上讲述开骨缝是指子宫颈口首先展平,展平之后,再随产程的进展慢慢扩张,一直到开大到10cm。这个过程就是老人讲的开骨缝。一般女医生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cm,在做检查的时候会以开几指来计算宫口开大几厘米。胎儿的头部双顶径一般是10cm 以内,所以开全了是10指(10cm)。伴随着宫口的开大和盆底肌的扩张以及抬头的下降,宝宝就可以顺利出生了。
那么什么是盆底呢?
骨盆的底是就是盆底,它由肌肉、血管、神经及结缔组织构成。女性的盆底有尿道、阴道、直肠穿过其中,盆底肌肉就象吊床一样,承托和支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除了使这些盆腔脏器维持正常的解剖位置之外,还参与了控制排尿、控制排便、维持阴道的紧缩度,增加性快感等多项生理活动。怀孕、分娩会对盆底肌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产后女性之所以出现漏尿、阴道松弛、阴道膨出、子宫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原因就在于盆底肌,它需要进行盆底康复。所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不是骨盆损伤导致的,而是附着在骨盆上的盆底肌损伤导致的。产后您需要盆底康复!如果您确实有骨骼的问题,您需要找专业的骨科医生就诊。
所以说骨盆和盆底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噢!
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妇保科,专业的医护和康复团队,为您制定个性化盆底康复治疗方案,不手术、不吃药,采用生物电刺激加生物反馈和行为治疗等方法,进行加强和锻炼盆底肌,改善盆腹整体血液循环状态,修复受损的组织及神经纤维,提高盆底肌肉肌力和弹性,使产后妇女漏尿、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阴道松弛、粪失禁、慢性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恢复。
产后尽早做盆底康复,关乎女性的幸福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