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五口确诊一人去世!近期警惕蜱虫叮咬
一家五口确诊一人去世!近期警惕蜱虫叮咬!
近期,有新闻报道,绍兴王女士一家上山采茶后,开始出现发烧、腹泻的症状,王女士的七旬母亲送到当地医院抢救无效离世。医生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这是一种以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病毒。
河南曾发生过蜱虫中毒事件,造成18人死亡......
提醒
近期,随着气温的上升,草丛中的小杀手蜱虫活跃度增强,随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进入高发期,临沂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外出务农、野餐、游玩,注意防止蜱虫叮咬。
01 什么是“发热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它是由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由蜱虫叮咬引起,俗称“蜱虫病”。病例发生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务农农民和到这些地方游玩的人,流行季节为4-10月,6-8月份高发。潜伏期为1-2周,急性起病,主要症状有发热,血小板、白细胞减少,胃肠道症状等,严重的可因全身器官衰竭而死亡。
蜱虫通常寄生在鼠类及牛、羊、狗等家畜体表或隐藏在靠近地面的灌木丛或者树木茂盛的地方,它嗅觉灵敏,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时,有芝麻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小。
蜱虫常寄生在动物或人的皮肤较薄处,如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和腹股沟等处。被蜱虫叮咬后,最初反应是伤口中心有硬心,周围有红斑环,几天后症状有可能随着蜱的脱落而消失,也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长久的丘疹或瘤状凸起,痒感可持续数个星期。若被携带大别班达病毒的蜱虫叮咬后,可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严重者可能死亡。
02 被蜱虫叮咬后如何处置?
1. 正确处理蜱虫
发现蜱虫叮咬时,先用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稳定、均匀地将蜱虫拉出,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清洗叮咬部位和双手。
若拔除过程中口器脱落并留在皮肤中,可用镊子取出,不好取出时应及时就医。不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的蜱虫,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应尽量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
2. 密切关注,及时就医发热伴最长潜伏期可达14天,被蜱虫叮咬后,应密切关注全身症状。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头痛、叮咬部位发炎、红斑等症状时,应尽快就医,并及时告知医生被蜱虫叮咬的时间和位置。
03 “发热伴”的预防措施
1. 保持居家环境卫生,及时清理院内外及附近的杂草、垃圾;家畜、家禽等尽可能采取圈养,减少野外放牧,定期打扫圈舍卫生;做好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寄生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2. 在进入草地、灌木丛等场所时,做好个人防护。建议穿浅色和表面光滑的长衣长裤,袖口、裤腿要扎紧,不要穿凉鞋。可用含有避蚊胺的涂抹驱避剂涂抹在裸露的皮肤上。
3. 户外活动回家后仔细检查衣服和外出携带的装备,重点检查头发里面和周围、腋下、肚脐和腰部周围,大腿内侧,膝盖后面。如发现蜱虫,要用正确处理方法拔除。
4. 陪护人员提高防护意识,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如不慎接触,应立即清洗、消毒。